最近在武汉的论坛上,关于临空港和东西湖的讨论特别热闹。有网友说:“我给将军路的朋友寄快递,地址写临空港经开区,结果快递员愣是绕了三圈没找到。”还有人吐槽:“黄陂的交通规划总被卡住,说是因为临空港和东西湖的管辖有争议。”这就让人纳闷了,临空港和东西湖,难道不是一回事儿?
其实,这背后藏着城市发展的大学问。就像天津曾经划归河北,行政区划的事儿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今天就来好好捋一捋,这两个让武汉人头疼的地方,到底有啥不一样。
临空港是国家级经开区,属于功能区,而东西湖是行政区,这就好比工厂和社区的区别。功能区就像短跑运动员,目标明确,就是要在有限的土地上跑出高产值;行政区则像马拉松选手,得照顾到方方面面,从教育医疗到环境卫生,一样都不能少。
从全国范围看,高新区、经开区一般面积在1020平方公里,托管的事儿很少,像北京中关村就是这样。而新区、临空区面积就大了,100平方公里以上,托管的事儿也多,武汉东湖高新区就是典型。武汉临空港比较特别,面积只有19平方公里,而且零托管,采用的是“合署办公”模式,也就是“两块牌子、一套人马”。
临空港的核心范围就在泾河街道和东西湖火车站附近,可不是大家以为的金银湖、将军路这些地方。2018版《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目录》里明确写着,它的编号是1523。
这种“合署办公”模式,可是武汉的创新。别的地方像光谷,有独立的管委会,而临空港和东西湖一套班子管两件事。这背后还有财政上的考虑,能避免省市税收分配的冲突。就像东湖高新,因为被省里抽税,发展多少有点受影响。
产业方面,临空港也在不断转型。一开始,它的定位是汽车和农副食品,可随着武汉产业分工的调整,汽车制造集中到了沌口,临空港就抓住机会,发展起了“芯屏智网新”产业,现在国家网络安全基地和千亿级产业集群都搞得有声有色。
为啥将军路街道的事儿老是扯不清?从地理上看,它和临空港核心区隔着金银湖,产业上也不搭边,一个搞物流,一个搞高科技,根本协同不起来。而且东西湖还保留着国营农场的属性,这和开发区的产业导向有点冲突。
再看看黄陂临空示范区,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,没有农场的限制,又紧邻市区,土地也充裕,托管的可能性就大得多。人家还先建了政务中心,就在航空总部站北侧,5353平方米,功能分区很明确。
临空港的目标很明确,到2030年GDP要达到2700亿,2035年再涨到3500亿。产业上要打造一个2000亿的网安集群,还有四个500亿的集群。空间上,“一城三港”的布局也很清晰。
生态方面,临空港下了大功夫。26个湖、98条渠都治理好了,水质全面达到Ⅳ类,金银湖和杜公湖还成了国家级湿地。以前的建筑渣土场,现在变成了梧桐雨生态休闲区,还有亚洲最大的极限泵道,成了武汉人打卡的新地标。
枢纽经济也是临空港的重点。中欧班列从这儿出发,已经有53条稳定的跨境线路,辐射40个国家、116个城市。青锋港的水联运也搞得红红火火。不过天河高铁站的管辖权还有争议,是临空区托管还是黄甸留存,这还得再商量。
临空港和东西湖的事,其实是城市发展中功能区和行政区博弈的一个缩影。武汉的“合署办公”模式,在降本增效上确实有一套,但也得注意别让开发区无限扩张,守住19平方公里的产业高效底线。
对于老百姓来说,以后寄快递、规划出行,可得把这两个地方分清楚。临空港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,专注于奔跑向前;东西湖则像一位稳重的大家长,守护着一方的烟火气。你觉得这种模式怎么样?有没有给你带来一点新的启发呢?
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